「骨關節不適到底該掛骨科、神經內科還是復健科?」 想必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。
復健科
當症狀還不到需要開刀的程度,或是遇到無法開刀的情況,可以看復健科減輕症狀、減緩惡化,透過藥物治療、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來改善症狀,為加強治療效果,通常也會加強衛教,提供日常生活的改善建議,比如每天透過簡單的運動治療,也能改善因骨盆歪斜所造成的腰背不適問題。
物理治療
復健科治療是一個團隊,除了有復健科醫師下處方,還要搭配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分工治療。
物理治療的功能包括肌肉再教育、預防、治療與復健醫學,配合生物力學、動作科學、社會心理學和呼吸循環生理,對關節、動作分析及體適能的徒手治療和運動等多元化的治療方式,利用聲、電、水、冷、熱、力、光等物理因子來預防、鑑別、評估、治療病患,並改善機能損傷及功能障礙,一般可分為神經系統物理治療、肌肉骨骼物理治療、心肺疾患物理治療及小兒疾患之物理治療。
物理治療可幫助患者恢復「功能」,因此功能訓練包括日常生活相關的功能性活動,例如翻身、坐起、站起、坐下、轉位、常生活活動的獨立性與安全性。
職能治療
而職能治療則是進一步訓練,增加病患的日常功能表現,例如中風患者治療時,物理治療主要是要能訓練病患肢體彎曲及伸直運動功能的回復,而職能治療則要增加設計病患能蹲下去撿地上的東西等活動,除了增強患者肢體的力量,也能加強病患日常功能表現,增加了「目的性」及「功能性」活動。
職能治療師主要的服務範圍包括生理病患職能治療,例如腦血管疾病、脊髓損傷、燒燙傷、運動傷害、退化性疾病、腦神經病變、截肢等病患、精神疾患的職能治療,以及學習與發展障礙的兒童職能治療:包括腦性麻痺、唐氏症、發展遲緩或障礙等病患。
另外還有語言治療師、心理治療等。主要先由復健科醫師擬好治療計劃,可以是短期計劃或是中長期的計劃,讓病患努力達到治療目標。
骨科、神經外科
當症狀嚴重到需要開刀的程度時,骨科、神經外科都是可能的選項。
置換膝、髖關節的部分可以看骨科裡的關節重建科;脊椎相關問題可以找骨科裡的脊椎外科或神經外科;若因骨鬆嚴重到骨折,通常也是找骨科。
但如果年長者、合併多科問題,如生活功能、活動力變差、認知障礙、跌倒、尿失禁...等,則可以考慮老年醫學科,透過醫師初步評估,在視需要協助轉診到合適的科別。
骨科和復健科最大的差異,在於骨科屬於外科,幾乎除了心、肺、腸胃、肝、腎等內臟方面的開刀,都屬於骨科主治的範疇。項目包括:肢體及關節脫臼、骨折、開放性骨折、骨髓炎、關節炎、先天性骨關節畸形、後天性骨關節畸形、骨腫瘤、脊椎側彎、脊椎傷害及病變、肌腱及韌帶斷裂等傷害、長短腳或是手部骨關節異常、骨折疏鬆症以及運動傷害所造成的外傷骨折或是骨骼上明顯的變異。如果只是覺得肌肉痠痛,無明顯骨骼外觀上的異常,掛骨科或復健科皆可。
但即使同樣都是痠痛的問題,骨科和復健科醫師處置的方向也不同。骨科醫師會盡速解決病患的疼痛,一般多會利用藥物或加上部份復健動作來減緩關節發炎的退化;而復健科醫師則盡量不用藥,多加強衛教,例如冷敷、熱敷、電療、按摩,讓疼痛舒緩,2科在用藥方面的比例也不同。
雖然2科有所區別,但坊間仍常可看到骨科醫師和復健科醫師結合為1個治療中心,因此也是相輔相成,民眾不必擔心看錯科。
骨關節不適,什麼時機該就醫檢查?
日常輕微的腰痠背痛可以透過適當的休息、熱敷、消炎藥得到緩解,但如果出現以下現象,請盡早就醫:
1、持續的背痛、坐骨神經痛長達3~4週以上
2、站著或走路有些困難,甚至無法超過5~10分鐘
3、下肢持續感覺無力、麻、疼痛難耐
4、打個噴嚏就直不起腰,甚至大小便困難或失禁
骨關節不適,該做哪些檢查?
問診
醫生通常會問病史,痛多久? 怎麼引起? 什麼飲食、姿勢會讓你惡化? 是否有發燒? 腫脹? 有沒有受傷? 等。
身體理學、神經學檢查
透過觀察走路的步態,可以大概知道問題。若是檢查膝關節,醫生會用槌檢查輕敲膝關節。總之,醫生透過觸診、視診進行身體理學和神經學檢查之後,才會決定是否需要安排血液、影像或神經電學檢查。(抽血、照x光、軟組織超音波、電腦斷層...等)
骨科病情十分複雜,這些只是當作參考,應找主治醫生詳細檢查,找出問題,才能對症下藥。
文章來源:達特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